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一章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人类个体成为俱备“明明德”能力与素养的最好的自己。成人要做到的只是遵循“尊重、相信”的原则,帮助孩子自主独立地快乐成长。。。
比智商指数更能准确描述一个人的心智能力的指标是一系列被称为“八大智能”的心智发展考察体系。这一体系所考察的能力指标包括:
1. 语言智能:读写和灵活应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 作家、诗人、演说家
2. 逻辑数学智能:推理和计算能力 – 科学家、数学家、律师
3. 空间智能: 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空间关系的能力,以及借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 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发明家
4. 音乐智能:感知、理解、表现、创编音乐的能力 – 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
5. 身体运动智能: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 运动员 演员 舞蹈家 外科医生
6. 人际智能: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 销售家 政治家 谈判专家
7. 内省智能:洞察、了解自身和进行自我调解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 心理医生
8. 自然适应智能:对自然的认识和适应野外生活的能力 – 水手 旅行家 猎人
资料来源 老岳讲八大智能
致知在格物
教育的目标、方法、路径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深刻领会和严格践行“大学之道”是对教育者的最根本要求。当教育实践达成“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时,教育的承接者-儿童将展现出“明明德”的精神发展与智慧成长和谐共融的状态。
因此,新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一位儿童实现天性潜能最大化开发,以及心智和谐均衡发展。
“亲民”是教育者应有的师风师德。
“尊重、相信、自主、独立”是新蒙学堂指导教师家长与儿童互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止于至善”是教育最基本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路径。也即是要“以终为始”,避免“本末倒置”。
在新蒙学堂,在儿童着手每一项新的工作前,成人都要首先以最高品质为幼儿分步演示标准的操作流程。这正是对“止于至善”教育原则的忠实践行。
要求成人必须以“高品质”完成标准演示的科学依据是,幼儿心智发展的天性特征具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的本质特征。
在新蒙学堂,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每一位儿童通过专注投入有意义的工作实现人格心智的正向蜕变。 教育成功的检验标准是明显观察到每一位儿童个体都开始展现出接近完美的人格素养和社会性品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
因此,“明明德”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修身”是教育的阶段性目标的第一步。
成人后“修身”难于上青天,幼儿期修身却易如反掌。如果你是一位新蒙学堂的老师,应用蒙氏理念教学,你会时常看体验到这一点。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你的完美教具演示动作,但如果你的操作有一点偏差,孩子也都会照搬得准确无误,而且,有了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再纠错很难。所以成人施教时时刻保持“止于至善”的意识是核心要点之一。
儿童学习的目标、方法、路径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人类幼儿,寻求路径达到“明明德”的心智发展境界是飞蛾扑火一样不可遏制的天性。从幼儿出生起,成人就因对人类这种天性的不了解而对其进行着持续、无意识地扼杀。其结果是成人后的个体因失去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变得既盲从又缺乏应有的公共道德素养,最终丧失了自主独立创作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应是为儿童还原“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成长环境,尊重幼儿自主独立地学习探索成长发展的权利。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致知”是获得合于大道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包含智力和人格的同步发展精进。但一个人想要达成“致知”的境界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大道”才能实现这一诉求。也即“至知在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第六章
在新蒙学堂中所引入的蒙氏教具正是反映了蒙台梭利博士对“人心之灵莫不有知”的人类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认知,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的客观事实的理解, 所以才有了顺应偶尔心理发展敏感期天性需求的生活、感知、数学、语言、科学、艺术、品行修养的工作材料和课件内容的独特设计形式。每一件蒙氏教具的设计中所蕴含的都是人类需要用以理解“万物之理”所需的最最基础的介质。这一特征在猛士感知教具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幼儿只有在通过“格物”体会吸收理解了“万物之理”的基本元素,才能逐渐增进完善合于大道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幼儿进行正向的心理建构的基石,也是确保产生“意诚”的心理转变的必要条件。而当幼儿达成了这种实质性的正向心理变化后,他们内心会感到真正的平和满足,从而可以让他们自觉自愿自发地约束自己的冲动行为,表现出自律、自信、友善、知礼的几近完美的“修身”境界。
教育者应该保持怎样的教育心态?
成人要充分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道理,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的幻像是源于人为意识。 也就是说成人对孩子行为对错好坏的主观判别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分别心作祟。
所以,成人在看待孩子的言行举止时要学习和实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核心要领。
成人应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当成人做到“弗居”,也就是在与孩子相处时舍弃“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心态, 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爱戴,达成和谐的亲子和师生关系。教育也自然会变成一件愉快轻松的工作。
老子、孔子与蒙台梭利穿越千年的教育共识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当今的教育“精英”们大都只专注于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上纠缠不清,却忽视了对“不可道之道”的探究。所以成人们整天忙着为是要认可西学的蒙氏,还是奉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学打口水仗,为究竟该顺着哪根手指看月亮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却无觉于中西教育的圣贤们早已穿越千年的时空达成了对“不可道之道”的共识。
让人觉得惋惜甚至痛心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奉老子为中华传统文化圣贤的中国人,读懂过老子在《道德经》中为我们诠释的人类教育的“不可道之道”,而一位可能根本不懂中文的美国蒙台梭利教师,却已为此发表了一整本书的心得《The Tao of Montessori》《蒙学之道》。
人类儿童天然拥有解决当今所有教育困境的钥匙。这钥匙是老子整本《道德经》所阐述的 “大道”,也是蒙台梭利博士发现总结的“人类0-24岁心智发展的四阶特征”(Four Plane of Human Development), 和“人类精神的内在驱动力要素”(Human,Tendency);是老子所云的”载营魄抱一“的身心合一境界,也是蒙台梭利博士发现的儿童必须要进入的“专注力”状态;是孔子描述的“明明德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心智发展必经过程,也是蒙台梭利博士所观察到的,儿童需要通过专注于自主选择的有意义的工作实现“心智正常化发展”的必然心路历程。
如果我们所谓的教育专家们停止无休止的对“可名之名”的门第之争,把精力全身心专注于对教育核心要素–儿童天性的学习、认知和理解上,那我们会发现,全人类教育困境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成人需要做的只是学透《道德经》,做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与儿童相处中,遵循”尊重、相信、自主、独立“的原则。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其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一章
这段的意思用现代话讲就是不管你知不知道世上有“苹果”这种水果,苹果都是客观存在的。当苹果被命名为“苹果”时,那只是说明人类刚刚认知到它的存在。而人类赋予事物名字,是为了便于交流,传承对世界的认知经验,提高生存发展的质量。“无名”的是未知的自然存在,“”有名“的是已知的惊鸿一瞥。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对未知保有好奇心原本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驱动力力,而我认为这也正是促成今天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的驱动力, 是解答”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的人类之问的终极答案。
而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悟出了这一关于人与”自然之道“ 的关系的核心内涵,并给出了遵循”自然之道“的路径。“无欲”就是放下人的执念,静观宇宙万物的本源活动,体会其中的精妙变化; “有欲”是在抛弃执念的前提下,领会探究在“无欲”状态下所观察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然规律。
而蒙台梭利博士发现人类儿童心智发展的核心要素“专注力”特征的过程,则是以实际行动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经典论述,给出的经典诠释。
在蒙台梭利博士发现“专注力”是人类儿童特有的内在天性特征之前,成人世界普遍认为幼儿的常态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保持较长的专注力。然而蒙台梭利博士在她的早期的实验环境中从偶然看到一位三四岁的小姑娘专注投入地重复操作蒙氏感知教具圆柱体插座的情景后,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中获得了一个与专注力有关的重要科学发现。
蒙台梭利的科学观察表明,人类所有儿童在0-6岁阶段需要通过格物完成致知、诚意、正心、最后进入修身境界的心理发展过程,但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天性发展的这一关键规律,所以造成大多数幼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行为偏失问题,都需要通过专注投入自主选择的有意义的工作而实现精神升华,从而最终修复。
国学经典《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欲明明德于天下“的途径一路推导下来,最终要落在”格物“,因为只有通过”格物“,才能达到”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最终持续形成一系列良性的循环。
老子在《道德经》43章 曾扼腕叹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事实上,老子的这一句感叹一言以蔽之地点出了造成当今中国乃至全球教育体系困境地根本原因。
“ I beseech you, do not go around speaking of an educational method that has convinced you, nor of having studied the way to make culture for children easy, universal, and attractive. Therefore speak to everyone of the child and of his secret; unveil the truth; reveal the powers of this “spiritual embryo” of the human soul; proclaim him for what he is; the father of man, the builder of humanity, the creative and transforming energy which can act on the hearts of men and can offer new elements for the 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 ”
— Maria Montessori
“我想要向每一位认同蒙台梭利理念,希望将之传播的同道中人提出倡议,当你们在与他人交流探讨时,请摒弃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作为一个你坚信的(唯一)正确的教育方法,或一种可以让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更轻松,更有魅力的万能钥匙的立场和态度。我们最应做的,是和每一个人分享我们对儿童以及他们深藏不露的天性秘密的见证和认知;描述我们所亲眼见证的人类儿童在“精神胚胎期”所展现出的我们人类灵魂的真谛;让更多的成人深刻意识到儿童才是“人类之父”,人类文明的真正“缔造者”;只有他们才可以赋予我们成人社会新的能量和原动力突破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困境和文明发展瓶颈。
— 玛丽亚 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