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简介
惊蛰 在公历每年三月5日或6日。太阳的直射光到达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节气的开始,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逐渐有春雷萌动,”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开始四处活动。这也是”惊蛰“节气名称的由来。

惊蛰诗词

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劝学诗 / 偶成
朱熹 〔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 朱熹
书法欣赏

春雨早雷
作者:张说 朝代:唐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惊蛰花信风

桃花
明末清初 林古度
几树桃花一色红,野人篱落见春风。
种来无意看偏好,开到多时赏复空。
可奈蝶蜂群采处,亦闻鸡犬数声中。
曾宜潘岳《闲居赋》,别有芳名自不同。
24节气绘本 – 《惊蛰- 挖雷笋》
跟着24节气游中国 – 浙江 杭州

- 航拍中国 – 浙江

杭州 古称临安 今浙江省首府
杭州 浙江电视台 YouTube 链接 bilibili链接
杭州《世界遗产漫步》第3集 一生中一定要来一次的中国世外桃源
杭州【CCTV纪录】链接
杭州《杭州》解读杭州之美 | CCTV纪录
钱塘大潮 CCTV 视频
杭州西湖的传说 (展开阅读)
杭州西湖的传说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资料来源 语文海
柳浪闻莺 的传说故事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有一处风景叫柳浪闻莺,是后来加上去的,其中有一段故事。
早先,这一带地方叫柳浦,满村是密层层的柳,一排排的破院。住在这里的三百来户人家,都是郡王府的织锦户。他们家家织得好锦,有一手好手艺;但家家都很穷困,过的是苦日子。有一户人家母子两个,儿子名叫柳浪,是个好后生,手艺很高,但因为穷苦,年纪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柳浪的心事,也从来不向人透露,只向那柳林里游转的黄莺倾诉.这黄莺也真懂事,天天飞来为柳浪唱歌作伴,陪他织锦。日子一久,竟成了知心的朋友。
有一天,柳林里走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圆眼睛,瓜子脸,一身金黄衣衫,显得十分俊秀。她就是黄莺姑娘。
她偷偷地在窗口看柳浪织锦,想进屋里去,又有点怕羞。这时,正好来了张二嫂。她是个热心人,喜欢管闲事,看到有姑娘偷偷看柳浪,暗暗地好笑。不料这姑娘一见二嫂,就迎上去叫声姐姐,还说自已是她的表妹金衣。二嫂揉揉眼睛,想,我哪来的表妹呀!但是经不得莺姑娘连声叫唤,有点迷糊了,好像娘家真有个金衣妹妹。莺姑娘又编了一些家事,最后说是投奔姐姐来的。二嫂听她这么说,又仔细瞧瞧她模样,心里有了盘算。就过去高声地朝屋里喊道:“柳浪,你出来见见我的表妹!”柳浪在屋里织锦,他今天听不到黄莺鸣叫,正在纳闷哩!听到喊声,出门一看莺姑娘,竟觉得十分面熟,就笑吟吟地望着她。莺姑娘红着脸,也不说一句话。二嫂见了,拍着手说:“真是天生的一对!”就进屋去找柳婆婆了。
这桩婚事,经二嫂一撮合,大家都愿意,就定下来了。柳婆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为儿子办喜事。
这一天,刚逢三六九日,是缴锦的日子。柳浪定了这门亲事,心里乐滋滋的,就背起锦,兴冲冲地跟着乡邻到郡王府去了。
那郡王是皇帝的侄儿。这一年正是皇帝六十岁,郡王准备选一匹最精美的锦绸奉献上去,就将缴来的彩锦挑选起来。可是挑来挑去都不满意,后来看到柳浪织的那匹绵,才连连说好。但一听说这锦名叫西湖九景缎,连忙摇头说:“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立刻唤进柳浪,要他在一夜之间赶织西湖十景缎,还规定这新添的一景,要有声有色。
柳浪高高兴兴去缴锦,却带着这灾难回家来了。
莺姑娘在村口等柳浪,见他回来,喊他不应,问他不响,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着:“有声……声……”莺姑娘告诉他,家里米不止一升,有两升,够吃三顿了!柳浪又自言自语地说:“有色,色彩……彩……”鸳姑娘再告诉他,二嫂送来一盆鲞,门外挑来一些莱,有荤有素了!柳浪还是焦急地自言自语:“一夜织,织……织……”莺姑娘又告诉他,婆婆已经在煮饭了,你不要急!
后来,把事情弄清楚了,莺姑娘说:“有色容易,一夜间织成也不难,只是有声怎么织呢?”她一边说,一边想,后来笑了起来:“有了,有了,你不要急,今晚我夫妻俩同织就是了。”柳浪听莺姑娘能织,忧愁丢了一半,又怕妈妈担忧,要莺姑娘暂先瞒着。
当晚,柳婆婆听说他俩要同织一匹夫妻锦,安心去唾了。柳浪整丝上机,就开手织起来。莺姑娘却推说要去烧壶滚汤,走出了机房。这有声有色的一景,到底该怎样织,莺姑娘也心中无数。她想找众姐姐去商量,就趁这月上柳梢的时候,走到堤边,轻轻地叫了三声姐姐。
一会儿,画眉鸟、八哥鸟、百灵鸟、芙蓉鸟都飞来了。她们听说要织有声有色的美锦,也想不出好办法。最后还是画眉鸟有主意,拉着杨柳条,叫道:“好姐姐,你替我们想想办法吧。”杨柳笑笑说:“小黄莺,这有什么难!织上杨柳就有色,织上黄莺便有声。”
莺姑娘送别了姐姐们,急忙回到机房。这时已经三更天了,柳浪心灵手巧,也已织到第五景了。莺姑娘就接过鱼梭,坐上机架,继续一梭一梭地织下去。柳浪在一边,看她织好一景又一景,看到开始织第十景,先是一条堤,再是一个旧祠堂,以后是一片成行的杨柳。柳浪看得着急起来,说:“这倒像是我的家,怎么称得上风景?”
莺姑娘笑了笑:“你的家为啥称不上风景呢?”她还是一梭接一梭地织下去,趁柳浪一转眼,她拔下根羽毛,铺到锦上又织了几只小黄莺。
柳浪越看越急。莺姑娘却故意慢吞吞地织好最后一只黄莺,剪下锦缎卷成了一筒。
“我明朝怎么讲呢?这算是什么风景?”
“就叫柳浪闻莺。”
“这越发不对了。”
“有什么不对?风吹杨柳翻绿浪,枝头常闻莺啼唱,这不是柳浪闻莺是什么?”
“……有声有色……这声在哪里?郡王规定要有声音的啊!”
莺姑娘再把锦展开,指着杨柳问柳浪,有没有色,柳浪点点头;再指着黄莺叫柳浪细听,果然一只只黄莺,一齐“呖呖”地鸣唱起来。这一下,柳浪可高兴了。从此,西湖九景缎也就改为西湖十景缎。
郡王验过这匹西湖十景缎,更是如得珍宝,赶快装上锦盒,派人押送进京,还赏赐柳浪一锭元宝。
有了钱,就好张罗喜事了。乡邻们晓得这件事,大家也高高兴兴来帮忙。不料成亲的那一天,郡王府的总管和旗牌上门来了。他们当众宣读郡王的旨令,要柳浪的妻子进府去。
柳婆婆急忙上前去讲理,旗牌把她推倒了。乡亲们气咻咻地指责总管,旗牌把他们赶走了。
柳浪死也不肯让莺姑娘进府去,旗牌把他绑在树上。
莺姑娘这时也真着急,展翅飞吧,怕暴露了自己的秘密;不飞吧,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正犹豫不决,几个旗牌上前把她绑进彩轿,抬走了。
原来,郡王打发了柳浪以后,自己也想弄一匹西湖十景美锦,又怀疑不一定是柳浪织的,就派旗牌去打听。去的人回来报告,柳家有一个天仙般的美女。郡王是个色鬼,立刻下令,骗也好,抢也好,快快派彩轿把她抬来。一面就在偏殿挂灯结彩,准备将莺姑娘娶作第十位夫人。
就这样,旗牌抢了莺姑娘,抬着彩轿进殿来。郡王欢欢喜喜地打开轿帘,哪有什么美女,明明是一顶空轿。郡王大怒,旗牌们也都慌了。正在这时,府门外传来一阵“咚咚咚”急促的鼓声。门上人来报,说是柳浪辕门击鼓。郡王哼了一声,说:“我正要找他算账呢!”要旗牌将柳浪带进来。柳浪一见郡王,据理指责他不该强抢民妻。郡王却指着空轿破口大骂,说他抗旨欺王。柳浪听说是空轿,以为莺姑娘被他们害死了,一面哭喊,一面大骂,更是大叫大闹。郡王就下令把他绑起来。这时,柳浦的人纷纷赶到,大家哄闹起来。郡王大怒,连声说:“斩,斩,斩,把柳浪斩了!”
郡王刚说完,莺姑娘忽地站在他面前。他一见这俊俏的姑娘,立刻变了一个模样,呵呵笑着,连声说:“美人到了,赶快成亲。”
莺姑娘说:“慢!先放了人,再来说话。”郡王放了柳浦的乡亲,却不肯释放柳浪。莺姑娘责问他:“为什么不放柳浪?”郡王说:“罪有大小。要放柳浪不难,只要你我先进洞房。”莺姑娘咬了咬牙,答应了。一些宫娥使女立即把她拥进新房去了。
当天夜里,郡王府里闹盈盈,郡王喜洋洋地进了新房。柳浪却孤零零地绑在花园里的大槐树下。他迷迷糊糊的,忽然听见黄莺的啼声,又好像有人替自己解绳子,定睛一看,莺姑娘在他身边。莺姑娘替他解了绑,就拉着他穿过假山,走上亭阁,翻出墙去。等到旗牌发觉,追上来,只见两个人影子一闪不见了。
旗牌们赶快去报告郡王。可是在房门口一连报了几十声,都听不见回应。好容易守到天亮,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撬进去一看,郡王竟被几株枯杨柳压住了,眨着白眼,嘴里塞满了泥巴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莺姑娘和柳浪回到家里。柳婆婆正在哭泣,见到他们回来了,又是喜,又是愁,说:“逃是逃出来了,郡王追来还不是……”话未说完,又伤心地哭起来。莺姑娘说:“婆婆不要哭,我有办法。”她要柳浪将草鞋脱下来,就带了它奔出村去。大家正在奇怪,只见天上出现了几百只莺衔着一只大草鞋,慢慢地向郡王府飞去。飞到郡王府,“砰”的一声巨响,草鞋变成了山岭。郡王府从此就不见了。
柳浪和莺姑娘欢欢喜喜成了亲。他们织的柳浪闻莺一景,后来出了名。西湖边这一带地方,杨柳长青,黄莺常啼,春光也越发好了。
资料来源 语文海
杭州豆腐桥的传说故事
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将军叫王佐。他用苦肉计说降了陆文龙,把金兀术打得大败。从此他缺了一只胳臂,不能再打仗了,岳飞便保举他做安乐王,皇帝还答应他在杭州城内造一座王府养老。
安乐王的王府造在河边。动工的时候,泥沙、石灰、石板、木材堆满在河埠上。河上没有桥,原来的一只摆渡船,又被运砖送瓦的工匠占用了,老百姓没法来往,心里很生气,便编出歌儿来唱:
“安乐王,安乐王,为你安乐大家忙!”
王佐从军中回到杭州,得知了这件事情。他想:我一个人要那么大的王府做啥!不如拿这些材料在河上搭座桥,好让大家方便些。于是,他就吩咐工匠,先挑扎实的青砖石板,在河上搭一座大桥,剩下的材料,随便造两间房子做王府。
百姓听说不造王府先造桥,大家都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个月工夫,便在河上造起一座宽阔平整的大桥。
河上有了桥,往来很方便,老百姓一高兴,又编出新歌儿来唱:“安乐王,好心肠,造座大桥通四方。”
你唱我唱,一传两传,安乐桥越来越出名。消息刮进宰相秦桧的耳朵里。秦桧心里很妒忌,他说:“造一座桥也扬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跟你王佐斗斗富有,看看你强还是我强!”
秦桧动动嘴,下面的官员便跑断了腿:增捐加税,抓夫派工,强迫老百姓不分昼夜地造桥。过了整整三个月,在安乐桥同一条河上,并排造起了三座桥,果然是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秦桧很得意,亲自给这三座桥取了名字,叫做“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
桥是给人走的,一条河上有一座桥就够了。要造那么多做什么!老百姓恨死了秦桧,都赌气不走他那三座斗富桥。
因为杭州人讲话的声音“斗富”与“豆腐”差不多,老百姓取笑秦桧,就把那三座桥叫做“豆腐桥”,流传至今。
杭州西湖断桥的传说故事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正名反而鲜为人知,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伫立雪霁西湖,举目四望,但见断桥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断桥为何不断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 也有人说冬日雪霁,古石桥上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依仍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似断非断,得名“ 断桥残雪”。宋代,断桥又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现在的断桥为1914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资料来源 语文海
西湖龙井茶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子。在村边的破茅屋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着茅屋后面的18棵老茶树。因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从老茶树上采下来很少的茶叶,而且茶叶的质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每天,老婆婆都用从老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沏茶,让过往的行人在这里歇歇脚、解解渴。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来到老婆婆这里喝茶。他看到茅屋外有一个破石臼,就指着它对老婆婆说:“这可是个宝贝,把它卖给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着说:“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爷爷连声说“谢谢”,就去找人帮忙来搬破石臼。
老爷爷前脚刚走,老婆婆紧跟着就忙活起来了。原来,破石臼里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动物粪便什么的,已经很脏了。老婆婆可不愿意把这样一个脏东西送给人。所以,她赶紧把破石臼里面的东
西都埋在了老茶树下面,又把破石臼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爷爷回来了,他看看破石臼,问老婆婆:“这里面的东西哪儿去了?”老婆婆领着老爷爷来到老茶树前,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说破石臼是宝贝,是因为它里面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呢!瞧,你把宝贝都埋在老茶树下面了,我也就放心啦。”说完,老爷爷潇潇洒洒地走了。
后来,这18棵老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采下来的茶叶嫩嫩的。香香的,用这些茶叶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后来,龙井这一带都种上了茶树,这里出产的茶叶就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
资料来源 语文海

世界戏剧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牵线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
中国戏剧
自得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