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律启蒙》教学说明
课题:声律启蒙
单元:综述
学科:国学
年级:3-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能够以凯叔版本的音色韵律背诵全文
- 能够理解文中描述景物所表现的情感意境
- 了解文中所包含的典故故事
- 能够为他人复述典故故事
- 围绕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层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后的深层智慧链接的表达
- 能认读写作品中的常用字
- 能对作品内容进行韵律节拍的游戏活动
- 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将文中景物,典故故事等做恰当的图画展现
教学重点:
- 初级能力:记诵+节拍游戏
- 中级能力:重点字词认读+手指描红
- 高级能力:典故理解+复述
- 特级能力:景物事的画写表达
教学难点:
- 对已成历史的、不熟悉的事与物的理解;
- 理解典故的含义, 能转述或复述;
- 帮助幼儿通过有创意的自主画写工作,展现对作品中提及的景物和人事所表达的人文与历史背景的深层理解。
幼儿园自主活动延展:《声律启蒙》节拍互动游戏
- 小朋友两两对拍
- 左右单手交叉拍
- 双手手心手背拍
- 拍法混搭
- 坐位
- 手膝交替
- 手膝盖单手交叉拍
- 站或坐位 –
- 手肩同侧
- 单手交叉拍肩
- 圆圈游戏:
- 小朋友围成圈,跟左右小朋友单双数交替互动
亲子互动延展:
- 小先生:
- 小朋友做先生教家长学背《声律启蒙》
- 小朋友教家长手语《声律启蒙》
- 亲子节拍互动游戏
图解 赵照 “声律启蒙歌”
赵照的声律启蒙歌还可以看着对应的图片听。这样更容易理解歌词的大意。
凯叔 001《声律启蒙》一东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声律启蒙 一东1》
从“岭北对江东”到南北极,原来国学可以这样启蒙 (亲子互动/师生教学启示)
桐国郡主Fiona
2019.04.15 10:44:51
之前也一直带轩宝睡前听《声律启蒙》,也很高兴她能背诵其中一两首。
那时候她背都是根据听力来的,不求甚解。
然而今天我们再听《声律启蒙 一东》之时,季节、植物、地理了解了很多。
我们背到“来鸿对去雁”,我告诉她关于大雁往南飞的春秋迁徙的故事,轩宝还告诉我汪汪队里也有大雁,我们翻开照片看到大雁飞翔,轩宝惊叹:好美哇!
说到“岭北对江东”,我们查找了一下,岭北指的是哪里,原来是漠北,内蒙古一片。接着我们沿伸到光头强的家,大兴安岭林区一片。轩宝说光头强家冷,我们手握拳,一手是太阳,一手是地球,演示着太阳在回归线以及赤道直接会对不同地方的温度气候产生不同影响。
最后我们把地球抱了过来,认识赤道周边的国家,认识海洋。内陆之间有哪些交通工具,海洋岛屿之间有哪些交通工具?我们交流着探讨着。
中间我们又看了关于澳大利亚的视频,考拉和袋鼠,她很喜欢,但她更喜欢北极熊。
于是我们又看了北极熊
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北极熊的生存有点堪忧,我们讨论了一下环境保护的小Tips。
最后我们背道:“两岸小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我们很应景地谈到了小区樱花盛开,去幼儿园路过的小河旁两岸的杨柳如烟袅袅
以前不管她懂不懂先听着背着,现在拓展来带她学,发现更有意思。

《声律启蒙》一东 1 (一图一句)
█ 声律启蒙(一东,第一节)
清•车万育

▲开篇是单字对,云对雨,雪对风。指的是天气的变化,天上有了云彩会聚,对应了雨水飘落。

▲风在空中呼啸,对应雪花飘舞。

▲夕阳的余晖对应着明天晴朗的好天气。
古话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夕阳西下时若是霞光普照,明天便一定是大晴天。

▲接下来是双字对,来对仗去,鸿雁对应燕子。
大雁就是指鸿雁。它们和燕子都是候鸟,秋天会飞往温暖的南方越冬,春暖花开时节,又会回到北方繁殖后代。

▲宿有栖息归巢的意思,
天色将晚,鸟儿归巢,夜深人静,虫儿鸣叫。

▲接下来是三字对,三尺对六钧,长剑对强弓,长度对重量。秦汉时期,一尺大约是23厘米。古剑长约三尺,所以叫三尺剑。
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讨伐叛乱中,中箭受伤。医生说伤可以治,刘邦却说: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意思是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及这三尺长的宝剑夺取的天下,这不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吗?

▲三尺剑,刚好到三岁小朋友(1m左右高)下巴的位置哦,是不是很大一把剑啊!

▲六钧弓,钧是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六钧就是180斤。

▲六钧弓拉开弓箭需要180斤的臂力,相当于单手举起6个3岁小朋友(30斤左右/个)。

▲这句是地理的方位。岭北,指五岭以北,只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的五座山岭,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江东泛指江河的东面。特指从芜湖、南京到入海的长江以南地区,史称“江东”。

▲古代夏天太热了,皇帝们就会给自己找个清凉的地方建个宫殿避暑,便称作清暑殿。暑字就是热的意思,泛指夏天热的时候。

▲天上广寒宫,说的便是天上的月宫,玉兔和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人间对应天上,清暑殿对应广寒宫,一暑一寒,对应相当。

▲接下来是七字对。晓烟,指清晨像青烟的雾气,这里形容杨柳枝嫩绿的叶子,远远望去,如青烟笼罩的样子。

▲三月杏花开满园,春意融融,红绿相映,一幅春景如诗如画。两句同样是描写春天,两岸的杨柳如翠绿轻烟遥望,对着一园杏花红艳灿烂夺目。两岸对一园,柳绿对花红。

▲上句说的是在经常早行赶路的旅人,饱经风霜更易老,所以两鬓头发都花白了。本句典故是个”怀才不遇”的小故事:
周朝时期有个白发老人,在旅途中的客栈里哭泣:“我年少时以文德成就,开始求仕时,国君好用老者,但不久他就死了。新主又好用武者,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有成,新主也死了,少主上来又好用青年,可我已经老了,我怎么能不痛哭!”

▲下句是在溪边穿好蓑衣,烟雨里垂钓到很晚的老翁。本句典故是个”老年得志”的故事:
姜子牙年近八十,一天到晚在溪边用无饵的直鱼钩钓鱼。等愿者上钩,直到遇上周文王,得到重用。后又帮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周朝。姜子牙受封齐王,成为齐王第一代国君。
一东的画
中国画风 – 空山雪景

古画临摹
《倚云仙杏图》
(南宋)马远

(南宋)马远

文森特 梵高


马一角,下半边 – 南宋著名画家 马远与夏圭
在南宋,全景式山水格局逐渐演变出一种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边境山水”。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大气到诗意小品,“马夏”二人,便完成了这场变革。马远构图多用变焦形式,夏圭则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故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点击资源链接 了解“马一角。下半边”的详细说明
梵高 – 法国著名油画家
文森特 梵高 《玻璃杯中的扁桃枝和一本书》
1888年,梵高在法国南部迎来了他绘画生涯中产量最高的时期。1888年3月当梵高到达阿尔勒时,果园里果树的花朵即将盛开。[1] 杏树、桃树和李树的花朵激励着他[2],在一个月之内,梵高绘制了十四幅开花的果树。[3]对于这种题材,梵高作画的速度接近每天一张画。[4]在4月21日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他“不得不找一些新的东西,因为果园里的花朵几乎快谢完了”。[3]日本盛开的梅树 (仿 歌川广重)
梵高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日本木刻的兴趣。梵高收集了数百幅日本浮世绘,在他1887年的两幅作品中,梵高使用了一些浮世绘的画法,以表示对广重的敬意。[5]梵高的日本风格画作代表了他对于平静的渴望。
《盛开的杏花》(英語:Almond Blossoms)是梵高在1888年至1890年间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和圣雷米地区绘制的一组数幅画作。虽然翻译为杏花,Almond Blossoms实际上是指扁桃花。对于梵高来说,开花的树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代表着觉醒和希望。他喜欢这些开花的树,并且在绘制它们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些作品受到印象派、点彩画法及日本木刻的影响。《盛开的杏花》是作为他新出生的侄子(弟弟提奥与弟媳乔的孩子)的贺礼。

(法) 文森特 梵高
画于1888年
私人收藏

(法) 文森特 梵高
画于1888年
藏于梵高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
凯叔 002《声律启蒙》一东2
整首《声律启蒙》一东的词都被填入了下面一首好听的歌曲里。
凯叔 003《声律启蒙》一东3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凯叔 004《声律启蒙》二冬1
凯叔 005 《声律启蒙》二冬2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元朝画家。

范宽 北宋著名画家

范宽 (北宋)雪景寒林图 解析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礡,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皴擦、渲染並用。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緊,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皴擦烘染時,注意留出坡石、山頂的空白,以強調雪意。此外還能畫出林木濃密的層次、枝椏銳利的感覺。畫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白雪皚皚。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其山取盤桓向上高遠之勢,其水造平靜冷凝之態,其樹畫深郁寒峭之意。從此圖可以體會到畫家已不拘于刻形著物的風格,脫離真山真水,表達出范寬”畫山畫骨更畫魂”的境界。
《雪景寒林圖》初是北宋宮廷御府收藏,而后流散民間,明末清初被天津收藏家安岐收藏,在其著作《墨緣匯觀》中詳為著錄。之后安家不肖子孫賣給直隸總督,獻給乾隆皇帝,存于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此畫被劫走,一外國士兵竟拿到書肆上求售,幸被天津張翼買下秘藏。直到“文革”期間,紅衛兵從張氏后裔家中搜出此畫,差一點就要焚燒,幸而天津市文物管理部門聞訊趕救此畫,現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

凯叔 006 《声律启蒙》二冬3
七步诗
七步成诗
三国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萁》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七步诗》